八灘中學創辦于1952年,始為單軌初中,1958年增設單軌高中,發展為完全中學,后根據 濱海縣教育布局調整要求,2006年起停止初中招生,自2008年初,初中完全剝離,成為獨立高中。學校是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,招生范圍覆蓋全縣。在濱??h民間流傳著“金東坎,銀八灘”的民謠,這主要是從經濟繁華程度而言的。
1977年9月,我國恢復高考制度,而這一年我恰好讀高一。我不得不思考自己的人生出路,一是頂替,二是當兵,三是考學校。關于頂替,到父母親退休時,我已30多歲,頂替已超齡;關于當兵,自己又不愿意;最后是“曹操必走華容道”,考學校。而我的夢想是考大學,哪怕是三類大學也行。
1980年7月的7、8、9日三天,我第二次參加了全國高考,以差高校(三類大學)錄取分數線0.5分而名落孫山,再次選擇了復讀迎考。而這次的復讀,卻注定了我這一生與八中有緣。
由于我的高考總分達到了八中的文考復習班錄取要求,我便懷揣著夢想,于1980年9月走進了八灘中學。
當年八中的大門朝北,距大門一里多路就是八灘至縣城的砂石公路,著名的五醍漿酒廠就在公路旁,是走進八中的必經之地。每當路過酒廠,都能聞到香噴噴的酒糟味。
當年的八中,生活設施十分簡陋。我們的宿舍是八中大會堂,每人只劃了僅夠一個人睡覺的地方。高大的會堂,麻雀在空中飛翔;地上蚊蟲時而橫行,我們戲稱為“上有敵機轟炸,下有敵軍追擊”。我們的伙食是一天三餐在學校食堂蒸飯,蒸飯用的是鋁制的飯盒,在飯盒蓋子上刻上姓名。每當開飯時,分班級按照排班,由兩名學生拿著一根圓木棍,穿過兩個桶把的圓窟窿,兩人分列兩邊,雙手握住木棍,抬著菜桶,再依次分打給每個學生。誰要是來遲了,就連湯也喝不到了。
由于學校食堂不賣菜,我們鹽場的幾個學生會帶一些魚煮咸菜或小魚干小蝦干之類的,作為就飯的小菜,也會分一些給農村的同學。這樣,一個星期的計劃半個星期就吃完了。與我床鋪緊挨著的朱雄同學(后考取了中國藥科大學)、同桌的陳洪光同學(后考取了鹽城師范學院)和座位前后排的林體俊同學(后考取了揚州大學),都說我帶的小菜“透鮮、好吃”。
學生生活用水的來源是學校操場南邊的小溝渠,正值盛夏,溝渠的水也不多,淘米蒸飯、刷牙、洗臉都是用的這些水。有時,還要在前一天晚上挖好水塘,向塘中滲水,第二天才能有水用。冬天,則要破冰撿冰化水。
但是,我們的老師個個都是一流的,對教學都是認真負責的。他們各藏“絕技”,為人師表。班主任、化學、生物老師顏增祺,語文老師王克祥,物理老師龔超,數學老師楊志柏,體育老師臧步成,他們滿腹經綸,在全縣仍至全市都算是教學能手,赫赫有名。僅教了我們兩個學期,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如果當時我的基礎好一些,如果早點接受幾位恩師的教誨,我就一定能圓我的大學夢。
生活中沒有“如果”。這一年,我辜負了老師的期望,沒有實現“考大學”的愿望。盡管如此,我為與八中結下的緣分、為結識才華橫溢的同學、為相遇了孜孜不倦的恩師而感到無比的欣慰。
|